
教授、主任医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美国Baylor医学院博士后,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等。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专委会委员、老年保健医学眼科疾病防治分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分会全国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专委会委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中国救援协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副主委等,Frontiers in Ophthalmology、Frontiers Cell Dev Biol、Ocular Immunology and Inflammation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9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13项,获批总经费3167.9万元。获得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多次受邀在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学会(ARVO)、国际葡萄膜炎大会(ISIG)、皇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眼科医师学会(RANZCO)、亚太眼科年会(APAO)等做大会报告。 从事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20余年,长期致力于重要致盲眼病(眼底病、葡萄膜炎)的临床诊疗和玻璃体视网膜及白内障手术。诊治患者二十余万人,遍布全国及国际港澳台。创新了重要致盲眼病的早期影像诊断方法,创建了系列智能诊断、治疗决策体系,建立了AI大模型诊疗云平台,提高了疾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提升了医生诊治决策水平、节约优化了大量医疗资源,将眼病的炎症诊断准确率从57%提高到98.5%,新技术结合分子诊断标志物将早期诊断率从20%提高到91.3%,由长期治疗视力改善和稳定者仅为76%,提高到早期完全治愈率达96.4%(治愈后完全不需用药),该技术在全国的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医疗费用和经济损失,避免了我国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致残。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制定了首个由中国专家制定的眼病国际指南,打破了眼病诊断标准由欧美人制定的垄断,制定国内指南11项,专家共识6项。所制定的眼病国际诊断标准,被眼科顶级杂志收录,并写入全国眼科学统编教材等3套教材和《中华眼科学》等4部眼科医生必读参考书。 聚焦重大致盲眼病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应用三维多尺度卷积型深度神经网络,开发了3个眼病智能诊疗系统,创建了多模态眼科诊疗大模型,为眼科诊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推动眼科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进展。开发了系列眼病辅助诊疗软件,建立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诊疗平台,提高了重要致盲眼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实现了原始创新,引领眼病智能诊疗新模式。未来将实现智慧医疗平台、多智体辅助医疗决策、构建跨学科协作平台、远程随访管理系统的构建,推动眼健康服务的普 及和精准化。 在精准治疗方面,揭示了重要致盲眼病的关键致病新机制,发现了关键治疗靶点,开发了新型溶酶体靶向抗体药物,建立了分子标志物指导的精准治疗方案,治愈率大幅度提高到86%,结合创新的早期诊断方法,可将疾病的致盲率由 30%降低至5.2%,远高于国外报道的结果,并且避免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非特异性药物长期治疗的严重全身副作用。 发表SCI论文63篇,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3篇,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30篇,其中10分以上论文12篇,包括PNAS、J Allergy Clin Immunol (临床免疫排名第一)、 BMJ、Mol Neurodeger、J Autoimmun、Prog Retin Eye Res、Adv Sci等权威医学期刊。主编论著5部,参编论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相关研究成果有1项入选国际免疫学领域年度十大进展,1项入选全国眼免疫十大进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写入大型眼科英文参考书和疾病诊疗规范。 近五年培养博士后8名,研究生25名,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眼健康创新诊疗和防治团队。多人荣获国家奖学金、广东省优秀学生、中山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奖励。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牵头对5省20余城市每年开展24场义诊和免疫相关眼病科普知识宣讲,定点为32家社康提供免费眼病诊疗服务,每年牵头眼病筛查人次达300万。作为“西部眼科医师培训计划”的导师每月对西部地区医生进行培训和线上线下会诊,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技术。参加“百万贫困患者复明工程”、“光明行”、“奥比斯飞行医院”、“关爱基金复明行动”等对数千名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手术治疗,为中国眼科事业奉献力量。作为执行主席每年组织举办全国葡萄膜炎和黄斑病大会、国家级葡萄膜炎学习班,推广应用重要致盲眼病的新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