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动态 > 医院动态
护理部党支部举办“守护光明 携手畅行”主题活动 2025-08-25
  在全国第九个“残疾预防日”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康中国建设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公众残疾预防意识,同时强化临床护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使命感,护理部党支部8月22日精心组织举办了第二届“守护光明 携手畅行”主题党日活动,并以此为契机,为新入职护士及导医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专题课。  活动伊始,党支部书记和大家一起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深入浅出地和大家分享了残疾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医务工作者在早期干预、康复指导、人文关怀方面所承担的关键角色。  预防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健康策略,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是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员和实践者,特别是面向患者的一线护理和导医人员,其专业指导和温馨服务能极大降低疾病致残的风险,提升群众健康福祉。  随后,龚慧医生通过导盲随行技能演示的方式,为新入职护士、导医、全体支部党员及发展对象演示了如何对双眼包封等视障人群提供导盲随行服务,同时探讨如何以耐心、细心和爱心,为患者特别是老年、残疾等特殊群体提供有温度的服务,用实际行动减少残疾发生、减缓残疾发展。  “黑暗中的几分钟体验,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为使抽象的预防理念化为真切的感同身受,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角色适应”“分组盲行”场景沉浸式体验环节。  现场人员在专业指导下,佩戴眼罩,模拟视障状态,尝试完成独立行走、乘坐电梯、取药、如厕等日常任务。  这一独特的体验设计,让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们深刻体会到了视觉障碍者在就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迷茫、不便与对帮助的迫切需求。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暨思政专题课,是护理部党支部创新党建与业务融合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  它不仅通过沉浸式体验有效传播了残疾预防知识,营造了关注支持残疾预防事业的良好氛围,更以直击心灵的方式筑牢了新入职人员的职业理想和思想根基,为打造一支技术精湛、富有仁爱之心和同理心的高素质护理服务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护理部党支部将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新路径,为保障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贡献力量。  让我们行动起来,远离伤害致残风险,携手推进残疾预防。
第八届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圆满落幕:德馨于行 技精于勤 2025-08-19
  为向广大医生们表示医师节的敬意,8月19日,深圳市眼科医院开展系列活动,致敬每一个发光的医师。  送你一朵小红花·心传递  感恩互动,情暖医患  节日期间,一场充满温情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心传递”互动活动在我院各点位温暖绽放。活动旨在搭建医患、同仁间表达感谢与敬意的桥梁。患者朋友们和医院同仁们纷纷驻足,取一枚小红花贴纸,郑重地送给他们心中想感谢的医生或医护伙伴,并真诚地说出心里话或写下祝福。△患者给医生送小红花的温暖瞬间  这些小红花,有的送给了“德馨于行”、耐心守护的“暖心医者”;有的献给了“技精于勤”、妙手解忧的“生命匠人”;还有的传递给了“亦师亦友”、并肩作战的伙伴。  活动现场,贴满小红花的展板和一句句真挚的留言,汇聚成节日里最动人的风景线。每一朵小红花的传递,都是对医者“德技双馨”的无声礼赞,更是医患同心、团队共进的温情见证,让坚守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力量。  庆祝大会暨主题党日  荣誉时刻,砥砺初心  8月19日下午,深圳市眼科医院在四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大会暨主题党日活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医师、支部书记及班组长以上干部齐聚一堂,现场庄重而温馨。  院领导一线慰问  关怀备至,致敬“脊梁”  医师节当天,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临床、医技等各科室一线,亲切看望并慰问节日期间仍坚守岗位的医务工作者。领导们为辛勤工作的医师们送上精心准备的鲜花与节日蛋糕,带去医院的关怀与温暖。  领导们亲手传递的鲜花与祝福,是对全体医师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最直接的肯定,让一线医务人员倍感温暖和鼓舞。△院领导一线慰问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第八届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圆满落幕,但崇高的职业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位深眼医人的心中,激励着大家以更加精湛的医术、更加高尚的医德,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眼健康,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在深圳有人用代码编织未来有人用手术刀雕刻光明当医生多重身份汇于一身使命交叠传递的信号是让每双眼睛都拥有看清世界的权利
张国明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成功发表研究成果 2025-08-05
  2025年7月26日,深圳市眼科医院张国明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影响因子78.5,中科院一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栏目发表研究成果,报道了一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罕见的眼前段异常影像特征。图1 深圳市眼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眼科医学中心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通讯作者第一单位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展示了一例ROP患儿眼前段密集蛛网状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纵向随访观察。这名男婴出生胎龄25周,出生体重为850克,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婴儿在7周时首次接受眼科筛查,发现已出现ROP。  在出生后8周时转诊至深圳市眼科医院,进行ROP病情的评估,眼科检查发现患儿虹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血管明显扩张并呈迂曲状,视网膜范围仅局限于后极部,周边均为无血管区,提示为重症ROP。双眼眼压正常。经评估后决定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注射治疗。在完成术前消毒和无菌贴膜处理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到双眼前房中可见密集的蛛网状新生血管,广泛分布于晶状体前囊膜表面(见图2)。图2 患儿于17周复诊时发现病情复发,及时进行了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目前仍在定期随访观察。  ROP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后期出现病理性血管增殖。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极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早期筛查与及时干预对于预防视力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研究,作者呼吁眼科临床医生在关注ROP眼底病变特征的同时,也应重视眼前段的异常表现,如虹膜新生血管、前房蛛网状血管等。这些前节结构的改变可能反映出更广泛的眼部血管异常,有望成为评估ROP病情进展或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全面评估眼部前后节结构,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识别与风险判断,推动ROP诊疗向更精准、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该研究成果,张国明教授为通讯作者,赵欣予博士为第一作者。深圳市眼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眼科医学中心为唯一单位。图3 小儿眼底病团队  自2003年起,张国明教授率先在深圳开展ROP筛查,年均筛查患儿2000余例,ROP患儿300余例。他联合眼科与新生儿科成立“ROP筛查联盟”,推动深圳及周边地区ROP防治工作,实现联盟单位的ROP筛查全覆盖,重症患儿零致盲。到2018年,已有60余家医院加入“ROP防治联盟”,形成了“ROP筛查深圳模式”,推进了新生儿区域协同防盲体系建设。为提升筛查效率与诊疗质量,团队自主研发ROP筛查云平台,实现图像共享、远程阅片及智能会诊,为高危患儿及时转诊提供绿色通道,成功救治大量重症患儿,显著提升了筛查质量与区域协同能力,推动三级诊疗体系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平台已累计病例量达5万余例。该平台功能持续拓展,除ROP患儿以外,也应用于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视网膜母细胞瘤(RB),牵牛花综合征、视网膜劈裂及Coats病等常见小儿眼底病的筛查与诊疗工作,为更多患儿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支持。图4通讯作者:张国明深圳市眼科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  深圳市眼科医院儿童眼底病科首席专家,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眼底病科学科带头人,亚太视网膜协会(APPREA)成员、广东省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深圳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深圳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深圳市特聘岗C类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涵盖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Scientific Data、EPMA Journal 等;主编及副主编眼科专著5部,参编专著8部,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奖励共9项。担任《中华眼底病杂志》、《眼科新进展》等期刊编委。图5 第一作者:赵欣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深圳市眼科医院联合培养博士后  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要从事小儿和成人眼底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尤其专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常见小儿眼底病的智能诊疗技术及临床队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1项,深圳市医科院专项基金1项,深圳市科创委基金1项。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包括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ell Reports Medicine, JAMA Ophthalm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EPMA Journal等期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援非】“行李箱里的眼科医院” 深圳眼科医生带给赤几的489次光明 2025-07-25
  2025年6月30日,深圳市首批整建制援非医疗队——中国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载誉归国。△深圳援外医疗队结束19个月的援外工作,抵达广州白云机场  这支由深圳医疗单位组成的25人队伍,不仅完成了艰巨的医疗援助任务,更孕育并带回了意义深远的“爱与光明之旅”公益项目。  赤子之心医疗梦  家庭的支持成为远行的后盾  2023年,当援助赤道几内亚(以下简称赤几)的任务下达时,深圳市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谢洪彬毅然请缨。  曾在广西百色帮扶的经历,让他内心“治病救人”的信念更加强烈。加上出发前的集训,意味着长达两年半的分离,家里俩娃,最小的才4岁。  谢洪彬的夫人张媛展现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能代表国家去帮助其他地区,这种机会很难得。”  深圳市眼科医院主治医师王希振同样经历了内心的权衡。  “但家里人觉得这是荣誉,也是锻炼,最终支持我出去。”△出发前,深圳市眼科医院为两位医生举行欢送仪式  腾出行李箱放医疗设备  一万多公里跨越山海,未雨绸缪  援非并非仅凭一腔热血。  深知当地眼科设备匮乏,尤其是白内障高发却缺少先进仪器,谢洪彬与田怀谷队长积极协调。  在深圳市卫健委和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支持下,一台全新的超声乳化仪及大量手术器械、耗材、药品随队运往一万多公里外的赤几。  深圳市眼科医院组织队员学习器械清洗、消毒乃至简单维修,为应对当地后勤保障不足做足准备。  “后期显微镜灯泡坏了,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找当地技师修。”谢洪彬回忆道。△谢洪彬对照说明书维修眼科A超△王希振把报废的眼科显微镜维修后使用  抵达驻地后,现实的挑战扑面而来。  谢洪彬驻点赤几首都海岛马拉博,王希振则在赤几内陆地区的巴塔市。两地相隔600公里,交通主要靠不频繁的航班。  驻地环境艰苦,停水停电、蚊虫肆虐、疟疾艾滋病高发。但最核心的困难是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  当地紫外线强度高,白内障发病率居高不下,整个赤几没有能独立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本地医生。  粗略估计,全国5万白内障患者,每年仅不到100人有机会手术。△医疗队与上一批援外队员交接  带上手术设备走近患者  主动向赤几人民送去光明  两位队员意识到,仅靠驻点医院的常规门诊和手术远远不够。  他们萌生了开展大规模白内障公益手术项目——“爱与光明之旅”的想法:就是带上手术物资,走近患者身边,为他们免费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这一设想与医疗队一拍即合,并得到深圳市、广东省两级卫健委的大力支持。  然而,离开驻地去外地开展手术困难重重:协调、交通、物资转运皆是挑战。  转机出现在与赤几一家基金会的首次合作。  该基金会专注于医疗、教育和妇女儿童帮扶,对项目充满兴趣,他们将项目第一期选在首都马拉博开展。△首次与基金会合作开展“爱与光明”活动  “2024年6月5日第一期项目正式启动,希望能给赤几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首期由谢洪彬担任手术医生,并需要自主完成术前术后的准备、消毒工作。  “晚上视频时,赤几正是下午,经常看他下班后一边将手机立在旁边,一边洗刷消毒器械。”  张媛回忆,由于条件限制,还得靠高压锅消毒。s△术前术后的清洗、打包、消毒都得自己上  因为和当地妇产科等外科共用一个手术间,谢洪彬每周只有三个小时的手术时间。  当三周后30例公益复明手术成功完成,项目的显著效果赢得基金会高度认可。  项目模式迅速优化:基金会负责宣传、组织病人、交通及协调医院;中国医疗队提供核心技术与设备耗材。  一个由中国医疗队组成的高效协作小分队形成:队长田怀谷负责统筹协调,谢洪彬、王希振主刀筛查,检验科陈卓诚、陈泽衍医生负责术前传染病筛查,西班牙语翻译刘佳音、张智处理专业文书,儿科医生易梦兼任巡回护士协调器械和病人,其他队员也鼎力支持。  “行李箱里的眼科医院”  连结起中赤两国的光明纽带  第二期项目挺进拥有赤几全国80%人口、需求更大的内陆地区。  “每期项目开展前都需数月筹备,从蒙戈莫市到巴塔,大到手术设备,小到口罩,所有物资都需精确计算并多备20%,打包带上。”  谢洪彬表示,物资、耗材、设备全部打包要用到20多个行李箱,好在基金会提供的小飞机缓解了跨海运输压力。  筛查和手术日强度极高。清晨复查昨日患者,接着筛查新病人,延长两三个小时的手术时间已是日常。  每一期项目都是人头攒动,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快将备用的耗材消耗完。  剩下一些急需手术的患者,王希振会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  等物资到位,利用周末时间,申请使用驻点医院的手术室,为患者免费手术。  “这样能救助更多患者,既能在驻点医院为光明行筛选出亟需手术的患者提供治疗,还能确保术后患者得到有效监测与复查。”△谢洪彬医生为6岁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复查  最令人动容的是患者的反应:  ·96岁的老太太由女儿搀扶而来,术后第二天就能自己行走复查。  ·光明行最小的患者,是6岁的先天性白内障盲童,在医疗队克服全麻手术风险后重见光明,躲到妈妈身后羞涩张望。  ·更多患者术后热泪盈眶,感激不尽。  “白内障最大的特点是效果显著,很多患者重见光明后将直接改变他的人生甚至家庭。”谢洪彬感慨道。△医疗队小分队与患者合影  “爱与光明之旅”最终完成四期筛查2300余人次,免费白内障手术489例。从首期30例到后期单期超百例。  赤几基金会主席、中国驻赤大使等多次出席项目的开闭幕仪式,当地国家电视台全程报道。  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后,基金会向国家卫健委、广东省卫健委、深圳市政府及深圳市眼科医院均发来感谢信。△谢洪彬和王希振获得赤几政府颁发的赤几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授人以渔”与科研探索  接力让光明在赤几延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队积极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谢洪彬在马拉博带教当地医生显微操作,传授超声乳化技术,其中一名医生已被推荐至中国读眼科研究生。△谢洪彬带赤几医生开展眼科手术  在巴塔,王希振医生发现当地青光眼患者因经济困难无法持续用药。  他跑遍当地药房比价,设计经济用药方案,并主刀实施赤几首例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小梁切除术。  修复检查仪器后,他重点培训当地医生青光眼的诊断,推动治疗规范化与慢病管理。  同时还培训指导当地医生掌握独立开展眼科显微手术的技术。△王希振在赤几为患者进行眼科手术  工作之余,谢洪彬敏锐地发现按国内标准采购的人工晶体大量闲置,推测当地人眼轴参数可能与中国人不同。  为此,他牵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赤道几内亚致盲性眼病防治流行病学情况及防治策略研究,从公共卫生角度为当地防盲工作提供更大的助力。  后方无言的坚守  勋章背后的家国力量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后方支持。  两位医生对医院的支持感触颇深,深圳市眼科医院提供的后援力量,让他们骄傲又安心!△从国内分批运往赤几的医疗物资  剩下的物资除了国家的支持,还有来自当地各中资企业的捐赠。  “深圳是我们强大的后盾,省、市卫健委等各个部门的支持是我们做成这个项目的重要基础。”  同行的队友,在长达19个月的援外相处中,互相团结、理解,更是有了家的情怀。  而最坚实的后盾,是远方的家人。  “最重的手术箱里塞满器械,很多应该淘汰的器械都舍不得扔,小心修复后继续使用。”  张媛探亲时目睹丈夫的艰辛。  当谢洪彬抚摸着儿子的脸颊回忆起赤几孩子时,张媛知道,那些复明后感激涕零的瞬间,已深深烙印在丈夫的生命里。  “勋章的大半来自家人的支持。”王希振说。坚守,源于小家给予的心安。△深圳市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刘扩军(右一)和院长迟玮(左一)欢迎两位医生回国  深圳眼科医生,用仁心跨越山海,驱散黑暗,让“中国医生”的名字,在赤道几内亚成为光明的代名词。  中国第34批援赤几医疗队已接力踏上征程,这份爱与光明的旅程,仍在延续。
深眼医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 2025-07-12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表彰先进、鼓舞士气,激励广大党员真抓实干,挺膺担当,2025年7月1日下午在医院四楼多功能厅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共青团员及受表彰代表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庄重而温暖的红色之约。▲医院全体党员奏唱国歌  致敬援外勇士 掌声献给担当者  大会首先以最热烈的掌声和鲜花,欢迎深圳市眼科医院援非医疗队员谢洪彬、王希振同志载誉凯旋。白衣执甲、跨越山海,他们用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医疗工作者的国际担当。他们的凯旋,是献给党的生日最动人的礼物。▲援非医疗队员谢洪彬同志发言  重温初心使命 党旗辉映赤子心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刘扩军同志领誓下,全体与会党员面向鲜红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响彻会场,胸前的党员徽章与党旗交相辉映,彰显了党员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奋斗决心。  表彰先进树标杆 先锋引领促发展  大会庄严宣读了院党委表彰决定。一批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行政管理、服务群众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个人获颁荣誉。与会院领导分别为受到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十佳青年、优秀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十佳青年▲优秀志愿者  作风建设在路上 全面从严治党强根基  表彰会后,党委刘扩军书记以《锲而不舍抓实作风建设》为题,讲授专题党课。他紧密结合当前学习教育要求和医院发展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扎实的作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刘扩军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全院党员干部,要将党的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调查研究、少意气用事,多求真务实,少好高骛远,多落地实践、少华而不实;要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实践中永葆政治本色。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模范是触得到的力量。本次大会既是一次隆重的庆祝与表彰,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行动动员。站在新的起点,全院党员干部职工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将大会凝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自觉,为医院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圳市第六届预防近视作品征集活动颁奖!247份作品获奖 2025-06-29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视程度,增强科学用眼意识,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深圳市教育局联合指导,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主办的“第六届预防近视作品征集活动”圆满收官,并于6月28日在深圳市眼科医院举行颁奖典礼。  本次活动共评选出247份优秀作品,充分展现了深圳市青少年群体对视力健康的关注和积极行动。  多方参与,共襄盛会  出席本次颁奖典礼的嘉宾包括:深圳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黄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公共卫生与爱国卫生处二级调研员张亚飞,深圳市眼科医院副院长刘美洲,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眼保健科主任李琳玲,福田区健康教育所所长郑南,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健康与学校卫生所博士谌丁艳,以及来自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李永浩主任、崔冬梅主任、杨卫华主任、李富荣主任和牟敬锋主任,和来自各获奖学校的学生、老师及家长代表等。  颁奖典礼由深圳市眼科医院公共卫生部负责人、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牟敬锋主任主持,并现场介绍活动组织与评选情况。他介绍道,自2019年启动首届“阳光活动”以来,作品征集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收到作品逾2万份,覆盖全市约800所学校,参与学生2万余人次,已成为深圳市集“美育+健康”于一体的重要健康教育品牌项目。  牟敬锋主任表示,本届活动共征集作品近3000份,内容涵盖绘画、诗词、黑板报等,经过专家评审与网络投票,最终评选出247份获奖作品、15个优秀组织学校、15个优秀组织班级及30名优秀指导老师。  用艺术传递健康理念,护眼意识从小树立  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出低龄化和高度化趋势,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控意识、推动全社会协同参与,是有效遏制近视率上升的关键。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以“预防近视”为主题,面向全市幼儿园儿童及中小学生,征集绘画、诗词和黑板报等形式的原创作品,旨在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眼健康的关注,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呵护孩子们的光明未来。  学生感悟:从创作中学会科学用眼  在活动现场,获奖学生代表表示:“参与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我对近视防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后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用眼习惯。”  深圳市眼科医院刘美洲副院长提醒广大青少年和家长: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定期开展视力检查,养成良好用眼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切实保护孩子们的视力健康。  “深圳模式”成效显著,持续推广至全国  作为深圳市唯一的公立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深圳市眼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眼科医学中心)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重点发展任务。自2019年起,医院牵头成立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构建“筛、防、控、诊、治”一体化智能防控平台,实现对全市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数字化管理和动态干预。  六年来,深圳累计完成近视筛查超2000万人次,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构建起“政府主导、医教协同、数据支撑”的“深圳模式”,并在全国多地推广复制。2024年,深圳市眼科医院被遴选为中国近视防控能力建设联盟(CAMP)骨干单位,标志着深圳市在近视防控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的成功举办,既是一次健康教育的创新尝试,也是深圳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未来,深圳将继续深化“医教融合+数智赋能”路径,推动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守护孩子们清晰明亮的眼睛。
“光明世界 看见未来”眼科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5-06-07
  2025年5月24日,由广东省视光学学会主办、深圳市视光学会协办的“光明世界 看见未来 Eye & Future 2025深圳市眼底病疑难病例与玻璃体手术研讨会暨深圳市视光学会眼免疫疾病高峰论坛暨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黄斑病学组会议”在深圳圆满落幕。会议以“光明世界,看见未来”为主题,汇聚香港及内地知名眼底病科专家,开展了一场眼科学术盛宴。  高峰论坛 学术盛会  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迟玮教授首先致辞,对莅临会议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表示,随着科学的进步,常见疾病的诊治有了更多可能,但面对疑难病例,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希望深圳眼科在国内乃至国际顶尖专家的引领和推动帮助下,能够进一步创新和突破,为眼科事业、为患者的光明贡献更多力量。  广东省视光学学会会长王幼生教授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同道莅临深圳参加此次学术盛会,在省视光学学会的框架下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并表示广东省视光学学会将一如既往支持深圳眼科学术活动。  深圳市视光学会会长廖素华教授代表深圳市视光学会作为协办单位对会议的如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她表示,深圳市视光学会深耕视光领域,同时借助视光学联合各大医院眼科,推动深圳眼科学术发展。期待深圳眼科人在此次学术盛宴上都能有所收获。  主会场-眼底病专场  眼底病专场的学术探讨环节由港澳地区专家开篇,汇聚国内顶尖专家,聚焦国际视野,分享最新的诊疗思路和科研方向,为年轻医生的诊疗思路打开新的方向。  学术前沿  本次会议创新采用手术直播的方式,由3位国内顶尖手术专家,通过高清实时转播演示3D手术、黄斑扣带等3台高难度手术,设置实时问答和专家点评,为眼科医生提供了一次新颖的学术交流方式。  手术直播  在第三个环节中,专家们就疑难病例展开讨论,为青年医生提供“沉浸式”学习范例,培养批判性思维。 推动多学科协作(MDT)在眼底病诊疗中的常态化应用。为疑难病例的诊疗打开新思路,让更多疑难眼病患者“拨开迷雾,重见光明”。  学术讨论  迟玮院长在总结中表示,会议汇聚了国内外眼科领域顶尖专家,围绕眼底病诊疗、眼免疫疾病及技术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多位专家分享、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此外,本次会议中的手术直播是深圳市首次进行大会直播疑难眼底病手术,展示了深圳市眼科医院与全国顶尖医院专家的高超技艺,推动青年医生的技术交流与学习,为粤港澳大湾区眼科发展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光明事业迈向新高度!  葡萄膜炎专场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威胁视力的眼内炎症性疾病,占全球视力受损原因的5%-10%。葡萄膜炎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复发率高,致盲率高,是一类值得关注和重视的疾病。  为进一步提高眼科医生对葡萄膜炎疾病的关注度和诊疗水平,此次大会专设了在葡萄膜炎专场。会议中来自全国眼科领域的葡萄膜炎大咖们聚焦各种复杂难治的葡萄膜炎病例展开分享、点评、讨论和总结,力求推动葡萄膜炎诊治的规范化和新技术、新进展的普及。  讲课嘉宾  专家们通过分享和讨论8个疑难复杂的病例,如结核葡萄膜炎、眼结节病、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急性视网膜坏死、外层视网膜病变等,分析疾病的诊疗过程和诊治方案,提出面临的临床难点和痛点,强化临床诊疗思维和诊治模式,探索提高诊疗水平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大大促进了跨区域经验共享,为精准诊疗提供新思路,有效推动疑难眼病的诊疗规范化和创新性发展。  学术讨论  迟玮院长表示,本次会议眼科大咖云集,专家们对各类葡萄膜炎疑难疾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在经验的交流中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临床实践的规范化,促进了深圳市疑难眼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本次会议形式创新,内容丰富,国内知名的眼科专家汇集,分享了眼底与葡萄膜炎诊疗的前沿进展,促进了学术碰撞与融合,增进了眼科同道的交流和友谊,推动了临床实践的规范化与创新性,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眼科诊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5·12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暨“党建引领践初心 守护健康担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圆满落幕 2025-05-24
  2025年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主题为“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5月9日下午,深圳市眼科医院在四楼多功能厅举办了2025年5·12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暨“党建引领践初心 守护健康担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深圳市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刘扩军,副院长刘美洲,总会计师王兵,行政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代表及全体护理人员欢聚一堂,共庆节日。  深圳市眼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亚萍首先向医院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的关爱与支持,以及全体护士过去一年深耕专业、热忱服务患者的坚守致以衷心感谢。希望全体护士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勇担眼健康守护使命。  大会以《瞳心守护》护士节宣传片展播致敬白衣天使。恰逢母亲节,3名孩童为护士妈妈们送上节日祝福,“祝妈妈护士节、母亲节快乐”让现场暖意流动。  讲述“我与眼科的故事”  30年护龄的王爱民科护士长深情讲述她与眼科的故事,向年轻护士们展示了眼科及眼科护理的发展历程,并鼓励年轻护士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入职护士重温南丁格尔誓言  紧握的右拳,齐声的誓言。在朱小丽科护士长的领誓下,新入职护士们身姿挺拔,字字铿锵,眼神中满是坚毅与憧憬,传递出她们对护理事业的无限热忱与坚定信念。  荣誉表彰环节  活动现场,院领导们对在护理服务、质量改进、科普宣传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团队及个人进行表彰,充分肯定护士贡献。△深圳市护士节表彰名单△2025年市级护理奖项△2025年深圳市眼科医院优秀改善护理服务行动短视频△2025年深圳市眼科医院优秀PDCA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案例△2025年深圳市眼科医院30年护龄护士:王爱民、毛莉丹  深圳市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刘扩军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向全体护士送上节日祝福。他强调,今年国家卫健委“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的主题与医院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护理队伍作为全院近三分之一的核心力量,是医院稳定发展的关键支柱。医院领导班子需要继续关爱护士队伍,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关注护理人员绩效分配,给护理工作做好坚强保障。脱下那身洁白有一处属于自己内心的柔软穿上护士服是光明稳如磐石的守护者2025.05.12国际护士节感恩有你,节日快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召开 全力推进纳米孔测序技术迭代创新 2025-05-10
  5月10日,由深圳市眼科医院牵头,联合5家国内领域前沿机构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高通量纳米孔测序仪的研制与临床应用”项目启动会在深圳市眼科医院顺利召开。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生命科学与前沿技术处处长田金强,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黄葳,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董金堂副院长,广州实验室检测评价中心王忠芳主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文文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俞洋研究员,东莞市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陆小梅常务副所长和各课题负责人、骨干成员等四十余人参会。开幕式由深圳市眼科医院办公室、医务部负责人陈璐主任主持。  田金强处长强调,该项目作为推动生物技术领域关键装备与研究战略落地的核心举措,对于提升我国生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在推进过程中,要切实压实各方责任,构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锚定战略目标,聚焦成果转化实效,全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有效破解国外技术垄断局面,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黄葳处长对深圳市眼科医院获批牵头该项目致以热烈祝贺,并明确表示,深圳市科创局高度重视该项目的战略价值,对其在疾病防控、科学研究、临床医疗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创新应用充满信心。后续将充分整合政策、资源等多方优势,全方位强化服务保障,以全流程、精细化的支持举措,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助力项目早日结出丰硕成果。  项目负责人迟玮院长就项目整体规划、实施路径及核心目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汇报。随后,各课题负责人依次围绕研究方向、团队配置、预期成果及当前进展展开详细阐述,清晰呈现了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与推进节奏。与会专家组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对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给予高度认可,并结合行业前沿趋势与实践经验,从技术优化、资源整合、风险管控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建议,为项目后续推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迟玮院长作为项目组代表郑重表态,团队已在技术储备、人员配置、资源协调等方面完成系统性筹备,将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严格对标国家科研项目管理标准,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细化阶段性目标与实施路径,确保项目有序推进、高效落实,高质量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展望未来,项目组将聚焦纳米孔测序技术前沿,以高强度研发投入和跨学科协同创新为驱动,加速技术迭代升级与关键核心突破。同时,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辐射带动测序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项目组还将围绕疾病防控、临床诊疗、科学研究、生态监测等重点领域,打造标准化、可复制的技术应用示范标杆,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引领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变革。
深眼医引进4个“三名工程”团队 “国家队”诊疗有保障 2025-05-09
  2025年5月9日,深圳市眼科医院举行“2024年度引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项目启动会议”。活动汇聚了来自国内顶尖眼科医疗机构的多位专家及团队成员,共同探讨眼科医疗技术发展与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范先群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岐黄学者亢泽峰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文峰教授以及北京同仁医院四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出席会议。  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迟玮、副院长刘美洲、副院长张国明,医院“三名工程”依托科室学科主任叶琳、赖铭莹、刘军,科研教学部主任樊宁,以及医院中层干部、依托科室成员、科研人员等参与了会议。  迟玮院长向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表示,深圳市眼科医院2024年度“三名工程”团队引进项目首次突破了四项。此次引进大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医、名科和名院专家团队,对医院提升区域眼科诊疗水平、推动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坚信在多方的精诚合作下,医院能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健康深圳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活动现场举行了隆重的项目启动仪式,正式引入四支国内权威眼科“三名工程”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院士眼科团队项目启动仪式  范先群院士在仪式上表示,此次启动仪式,不仅是深圳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更是团队与医院深度合作、携手共进的新起点。未来,团队将聚焦眼眶病、眼肿瘤、视觉发育三方面,全面帮助深圳市眼科医院相关专业的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促进医教研的全面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九院眼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视觉系统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上海市眼部疾病研究中心,设有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单位)、上海市眼眶病眼肿瘤重点实验室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视觉科学研究所,实验室面积达3000㎡。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0人,博导12人,硕导12人,专职PI 8人。九院眼科研究团队以“眼肿瘤、眼眶病、眼发育”为主攻研究方向。近五年获国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 60余项;发表SCI论文316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亢泽峰教授中西医结合眼科诊疗团队  亢泽峰教授回顾了往年与深圳市眼科医院合作的硕果,并表示,未来双方将继续携手,聚焦中西医结合四大体系的构建应用,共同努力建设,成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眼健康服务基地,实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中医眼科医学中心,助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圳实践。  亢泽峰教授团队在重大公共卫生眼病防治研究中,首次建立了近视防控四级管理体系;确定了二十字指导方针;掌握了青少年视觉发育规律,总结了相关病因病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牵头制定我国首部《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系列指南。创新中医眼科理论:“瞳神络病”理论和近视“精筋失衡”论,提出内外障眼病伏邪学说和“真气环流,至和睛明”目稳态学说等指导临床。  团队基于天人同律,提出“律态和稳”论:以顺天应时、辨时辨证、审象握机为指导,构建脑目全身稳态,天人同调;在青光眼、近视、神经眼科和眼底病等疑难病例中针药并用、共病同治。创新性运用中医光毒理论论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开创中西医协同护理方案及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取得突出成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眼科智慧医疗团队  王宁利教授表示,团队将聚焦智慧眼科体系建设,以人工智能作为智慧眼科发展的核心,与深圳市眼科医院并肩,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智慧眼科标杆,推动眼科医疗服务智能化升级。  王宁利教授团队所属眼科是北京同仁医院的重点学科。团队研究方向涉及青光眼、神经眼科、白内障等多个亚专业。 该团队在重大致盲眼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团队长期致力于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青光眼诊治技术研究和国民重大眼病防控。研发以眼底影像学为依据的关键筛查设备和技术,使人群检出率从17%提高到70%;在全球首先利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原理设计全自动验光机器人及精密验光,使中国进入屈光不正精准 化校正的时代;引领性创研“眼底图像增强软件”“眼底图像异常检测辅助诊断系统” “医学眼底图像特征分 割软件” ,全球首次将“AI综合眼病辅助筛查”纳入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迟玮教授眼科临床研究团队  迟玮教授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已加入到深圳市眼科医院大家庭,她提到团队制定了四大重点任务,并配备了对应的专业人才,期望通过五年深度合作,打造一支国内领先的高水平眼科临床研究团队,建立完善的眼科疾病临床研究平台和技术体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迟玮教授眼科临床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炎症性眼病的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国内葡萄膜炎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团队承担了10项国家级项目(包含3项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项、创新群体1项、国家重点研发1项)。引进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团队成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Genet、J Allergy Clin Immun、Ann Rheum Dis等杂志发表SCI 论文160余篇,总IF>585。据ISI数据库统计,团队在国际葡萄膜炎研究领域中发表SCI论文总数及总影响因子连续5年名列第一。  此次“三名工程”团队引进将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医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眼科医疗高地,惠及更多患者。未来,深圳市眼科医院将持续深化与国内外顶尖团队的合作,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
11条记录,每页10条记录,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