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动态 > 医院动态
广东省视觉眼科学研究所 PHACO 超乳培训班(第一阶段)圆满收官! 2025-09-03
  根据2023年《中国人口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占14.2%,该人群中白内障发病率超80%,但优质眼科医师资源仍难充分覆盖基层。为推动超乳技术规范普及,让更多医师掌握现代白内障手术技巧,深圳市眼科医院联合广东省视觉眼科学研究所于830-3日在深圳市眼科医院举办第一期PHACO 超声乳化培训班(一阶段),打造“理论+实操”沉浸式学习平台。  专家团队坐镇  把超乳干货 “掰开揉碎”教  本次培训伊始,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迟玮教授发表欢迎致辞,为学员们送上学习寄语;班主任曾琨主任医师带领专家与学员开展互动介绍,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随后,课程聚焦超乳手术基础核心邀请到众多眼科资深专家授课,课程覆盖超乳全流程核心。  专家风采  张静主治医师从《眼前节生物测量与人工晶体选择》详解晶体计算逻辑,让“精准选晶”更清晰;王希振主治医师的《患者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从临床前端把控安全,分享实战经验;路璐副主任医师的《手术切口、连续环形撕囊与水分离》拆解精细操作的 “技术密码”;叶晔主治医师分享《PHACO 模拟器使用介绍与操作指导》;秦磊副主任医师分享《超乳动力学》;聂丹瑶主任医师分享《皮质吸除、晶体植入、粘弹剂移除及角膜内皮保护》;曾琨主任医师的《超乳手术核处理技术》拆解了不同核硬度的处理策略;孙良南主任医师的《超乳手术并发症的避免和处理》结合临床案例分析风险点与应对方案。△专家授课  实操为王  从“模拟”到“实战”的突破  “听得懂”更要“做得会”。培训特设实验室实操环节,乔元娇、张静、王希振、胡慧玲、刘劲超、席文群等专家手把手带教:  • EYESI 模拟器训练:学员在模拟器上反复练设备操作、基础流程,从“生疏”到“熟练”,逐步找手术节奏;  • 动物眼模型实操:实战演练“切口、撕囊、核处理”等关键步骤,专家全程盯细节,“撕囊弧度再圆一点”“水分离注意层次”,实时纠错让动作更规范。  “看视频觉得‘会了’”,自己操作才知细节重要!专家指导后,终于摸到超乳‘门道’。” 一位学员分享。△实操瞬间  理论教学:系统覆盖核心技术,搭建知识体系  课程围绕“超乳核处理”“白内障手术要点”“术后并发症管理”等核心内容展开,专家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帮助学员建立系统化的白内障手术知识框架。  实践教学:Wetlab+Drylab模式,强化实操能力  采用Wetlab+Drylab培训模式,学员在资深导师一对一指导下,借助动物眼与模拟眼开展沉浸式超乳手术全流程实操,精准掌握“切口制作、撕囊、核处理”等关键步骤,临床实操能力高效提升。
逐光而行,研途共进——博士后迎新会 2025-09-01
  科研,是逐光之路;党建,是指引之灯。为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促进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助力新入职博士后快速融入团队、激发创新活力,2025年8月27日,深圳市眼科医院科研教学部党支部以“逐光而行,研途共进”为主题,成功举办了博士后迎新交流会暨主题党日活动,共话科研使命,共绘发展蓝图。  “光之使命”  坚定方向,厚植信念  科研教学部党支部书记樊宁致辞,首先代表医院科研教学部欢迎2025年新入站博士后,并解读“逐光而行”的深刻寓意。与会人员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结合眼科科研思考如何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坚定科研报国的信念。  “逐光者说”  榜样引领,精神传承  有高质量产出的高年资博士后赵欣予、吴鹏森、徐宁达分享科研探索与团队协作经验,以亲身实践点亮博士后科研之路,激励新同仁笃志前行。  “共进之约”  互助帮扶,组织保障  支部建立党员骨干与博士后长期互助机制,在课题申报、实验技术与科研资源等方面精准支持,推动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  “逐光结实”  提前谋划,持续提升  博士后阶段是科研成长的关键期,尽早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标书的书写,有助于专家一对一辅导、反复打磨研究思路,显著提升申请质量。  在2025年度国自然申报中,深圳市眼科医院博士后群体已斩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正是依托医院组织了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博士后们在凝练科学问题、优化研究逻辑方面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医院将继续优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厚植科研沃土。  本次活动形式新颖、内容充实,不仅是迎新交流,更是思想洗礼与征程启航。科研教学部党支部将继续坚持“以科研促党建,以党建强科研”,与全体科研人员携手逐光前行,共同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眼科学光明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喜讯】历史新高!深圳市眼科医院获8项国自然项目立项 2025-08-29
  2025年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计接收项目申请433426项,经初审和复审后共受理432434项。最终资助10类项目共53,159项,整体资助率约为12.3%。  深圳市眼科医院再创佳绩,喜获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获经费资助总额达291万元,立项数量和资助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此次共计申报40项,资助率达20%,超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整体资助率。医院近三年累计立项数量达到18项,立项数量大幅持续提升。  此次立项资助的成功,离不开深圳市眼科医院科研人员们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前沿的研究视角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成功赢得了评审专家的认可。  同时,这也得益于大学提供的平台和支持,深圳市眼科医院对科研工作的持续投入、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科教部多次组织辅导,显著提升了申报标书的质量。  未来,深圳市眼科医院将继续致力于推进科研建设,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充足的经费支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立项为标杆,带动各级各类项目立项水平的提升,推动科研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张国明教授团队小儿眼底病研究成果登载于ARVO会刊 2025-08-28
  近日,深圳市眼科医院张国明教授团队在国际眼科学权威期刊——ARVO会刊系列(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IOVS; Translational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 TVST)连续发表两篇小儿眼底病相关研究论文。研究聚焦于视网膜母细胞瘤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儿童致盲性眼病,围绕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及代谢组学特征分析展开,展现了团队在前沿技术应用与疾病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01视网膜母细胞瘤智能分类与分割量化系统  深圳市眼科医院胡亚柔博士为共同一作第一作者,深圳市眼科医院张国明教授为主通讯作者,在《Translational Vision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题为“RB-Care: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for automatic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surveillance of retinoblastoma”(一种用于自动定量评估和监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系统)的论文。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许多患儿因确诊延误(常以白瞳症为首发体征)而进展至晚期,导致高眼球摘除率与死亡率。客观精准的评估对RB诊疗全程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国际分期(IIRC)的重要依据,更为疾病诊断、治疗前决策、疗效追踪提供关键支撑。为此,我们研发了AI系统RB-Care,实现RB自动分型与量化评估,为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决策及病情监测提供新范式。RB-Care基于1182名婴幼儿的3730张广域眼底图像搭建:分类模型精准识别图像中的细微播散病灶,自动将图像分类为正常、无播散灶、有播散灶,准确率97.34%、AUC99.70%;分割模型通过对肿瘤与视盘的像素级边界检测(mIoU值为96.70-99.99%、Dice值为97.80-99.99%),获取肿瘤和视盘大小以及二者距离的精确量化数据。RB-Care在分类与分割任务中均展现卓越性能,可基于多种测量方法量化肿瘤尺寸及肿瘤与视盘间距,为临床工作中RB的精准管理提供智能工具。0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泪液代谢组学改变  深圳市眼科医院范梓欣博士为共同一作第一作者,深圳市眼科医院张国明教授为通讯作者,在《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发表题为“Alteration of Tear Metabolomics Profiling in Infants With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泪液代谢组学改变)的研究论文。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全球范围内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筛查方式依赖于经验丰富的医师和昂贵的仪器设备,亟待开发新型筛查手段以改善目前筛查困境。泪液采集为非侵入性且操作简便,检测泪液代谢物改变可能可以作为ROP筛查的辅助手段,但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前瞻性研究纳入了23例ROP患儿和24例未患ROP的早产儿,采集泪液样本并进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ROP患儿泪液中,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醛、咖啡因和海藻糖的表达上调,而尿酸、二高-γ-亚麻酸、诺卡酮、吡哆醛、鸟氨酸、6-酮-前列腺素F1α、腺苷和四氢皮质醇的表达下调。差异泪液代谢物主要与维生素B6、嘌呤、咖啡因、精氨酸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相关。这些泪液代谢物可能作为潜在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用于辅助ROP筛查。△通讯作者:张国明教授 主任医师  深圳市眼科医院副院长,深圳市眼科医院儿童眼底病科专家,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眼底病科学科带头人,亚太视网膜协会(APPREA)成员、广东省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深圳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深圳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深圳市特聘岗C类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涵盖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Scientific Data、EPMA Journal 等;主编及副主编眼科专著5部,参编专著8部,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奖励共9项。担任《中华眼底病杂志》、《眼科新进展》等期刊编委。△第一作者:胡亚柔暨南大学眼科学博士  眼科学博士,现就读于暨南大学。硕士及博士期间均从事眼底病专业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小儿及成人眼底病。累计发表 SCI 论文 8篇,其中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发表 SCI 论著 3 篇,主要发表于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等期刊。获得“暨南大学优秀毕业生”、“暨南大学优秀规培医师”、“暨南大学优秀研究生骨干”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项。△第一作者:范梓欣深圳市眼科医院 眼底病科医师  眼科学博⼠,毕业于中⼭⼤学临床医学⼋年制,清华⼤学深圳国际研究⽣院-深圳市眼科医院联合培养博⼠后,从事眼科临床诊疗和科研⼯作,尤其专注新型诊疗技术研发。主持科研基⾦ 1 项,参与国⾃然⾯上项⽬、省⾃然及深圳市科创委项⽬多项。深圳市“医疗卫⽣三名⼯程”项⽬团队成员。以第⼀作者(含共⼀)发表 SCI 论⽂ 10 余篇,包括 Bioactive Materials、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等期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 项。
护理部党支部举办“守护光明 携手畅行”主题活动 2025-08-25
  在全国第九个“残疾预防日”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康中国建设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公众残疾预防意识,同时强化临床护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使命感,护理部党支部8月22日精心组织举办了第二届“守护光明 携手畅行”主题党日活动,并以此为契机,为新入职护士及导医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专题课。  活动伊始,党支部书记和大家一起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深入浅出地和大家分享了残疾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医务工作者在早期干预、康复指导、人文关怀方面所承担的关键角色。  预防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健康策略,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是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员和实践者,特别是面向患者的一线护理和导医人员,其专业指导和温馨服务能极大降低疾病致残的风险,提升群众健康福祉。  随后,龚慧医生通过导盲随行技能演示的方式,为新入职护士、导医、全体支部党员及发展对象演示了如何对双眼包封等视障人群提供导盲随行服务,同时探讨如何以耐心、细心和爱心,为患者特别是老年、残疾等特殊群体提供有温度的服务,用实际行动减少残疾发生、减缓残疾发展。  “黑暗中的几分钟体验,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为使抽象的预防理念化为真切的感同身受,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角色适应”“分组盲行”场景沉浸式体验环节。  现场人员在专业指导下,佩戴眼罩,模拟视障状态,尝试完成独立行走、乘坐电梯、取药、如厕等日常任务。  这一独特的体验设计,让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们深刻体会到了视觉障碍者在就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迷茫、不便与对帮助的迫切需求。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暨思政专题课,是护理部党支部创新党建与业务融合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  它不仅通过沉浸式体验有效传播了残疾预防知识,营造了关注支持残疾预防事业的良好氛围,更以直击心灵的方式筑牢了新入职人员的职业理想和思想根基,为打造一支技术精湛、富有仁爱之心和同理心的高素质护理服务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护理部党支部将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新路径,为保障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贡献力量。  让我们行动起来,远离伤害致残风险,携手推进残疾预防。
第八届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圆满落幕:德馨于行 技精于勤 2025-08-19
  为向广大医生们表示医师节的敬意,8月19日,深圳市眼科医院开展系列活动,致敬每一个发光的医师。  送你一朵小红花·心传递  感恩互动,情暖医患  节日期间,一场充满温情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心传递”互动活动在我院各点位温暖绽放。活动旨在搭建医患、同仁间表达感谢与敬意的桥梁。患者朋友们和医院同仁们纷纷驻足,取一枚小红花贴纸,郑重地送给他们心中想感谢的医生或医护伙伴,并真诚地说出心里话或写下祝福。△患者给医生送小红花的温暖瞬间  这些小红花,有的送给了“德馨于行”、耐心守护的“暖心医者”;有的献给了“技精于勤”、妙手解忧的“生命匠人”;还有的传递给了“亦师亦友”、并肩作战的伙伴。  活动现场,贴满小红花的展板和一句句真挚的留言,汇聚成节日里最动人的风景线。每一朵小红花的传递,都是对医者“德技双馨”的无声礼赞,更是医患同心、团队共进的温情见证,让坚守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力量。  庆祝大会暨主题党日  荣誉时刻,砥砺初心  8月19日下午,深圳市眼科医院在四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大会暨主题党日活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医师、支部书记及班组长以上干部齐聚一堂,现场庄重而温馨。  院领导一线慰问  关怀备至,致敬“脊梁”  医师节当天,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临床、医技等各科室一线,亲切看望并慰问节日期间仍坚守岗位的医务工作者。领导们为辛勤工作的医师们送上精心准备的鲜花与节日蛋糕,带去医院的关怀与温暖。  领导们亲手传递的鲜花与祝福,是对全体医师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最直接的肯定,让一线医务人员倍感温暖和鼓舞。△院领导一线慰问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第八届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圆满落幕,但崇高的职业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位深眼医人的心中,激励着大家以更加精湛的医术、更加高尚的医德,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眼健康,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在深圳有人用代码编织未来有人用手术刀雕刻光明当医生多重身份汇于一身使命交叠传递的信号是让每双眼睛都拥有看清世界的权利
张国明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成功发表研究成果 2025-08-05
  2025年7月26日,深圳市眼科医院张国明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影响因子78.5,中科院一区)“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栏目发表研究成果,报道了一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罕见的眼前段异常影像特征。图1 深圳市眼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眼科医学中心为第一作者第一单位、通讯作者第一单位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展示了一例ROP患儿眼前段密集蛛网状血管的影像学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纵向随访观察。这名男婴出生胎龄25周,出生体重为850克,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婴儿在7周时首次接受眼科筛查,发现已出现ROP。  在出生后8周时转诊至深圳市眼科医院,进行ROP病情的评估,眼科检查发现患儿虹膜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血管明显扩张并呈迂曲状,视网膜范围仅局限于后极部,周边均为无血管区,提示为重症ROP。双眼眼压正常。经评估后决定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注射治疗。在完成术前消毒和无菌贴膜处理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到双眼前房中可见密集的蛛网状新生血管,广泛分布于晶状体前囊膜表面(见图2)。图2 患儿于17周复诊时发现病情复发,及时进行了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目前仍在定期随访观察。  ROP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后期出现病理性血管增殖。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极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早期筛查与及时干预对于预防视力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研究,作者呼吁眼科临床医生在关注ROP眼底病变特征的同时,也应重视眼前段的异常表现,如虹膜新生血管、前房蛛网状血管等。这些前节结构的改变可能反映出更广泛的眼部血管异常,有望成为评估ROP病情进展或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全面评估眼部前后节结构,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识别与风险判断,推动ROP诊疗向更精准、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该研究成果,张国明教授为通讯作者,赵欣予博士为第一作者。深圳市眼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眼科医学中心为唯一单位。图3 小儿眼底病团队  自2003年起,张国明教授率先在深圳开展ROP筛查,年均筛查患儿2000余例,ROP患儿300余例。他联合眼科与新生儿科成立“ROP筛查联盟”,推动深圳及周边地区ROP防治工作,实现联盟单位的ROP筛查全覆盖,重症患儿零致盲。到2018年,已有60余家医院加入“ROP防治联盟”,形成了“ROP筛查深圳模式”,推进了新生儿区域协同防盲体系建设。为提升筛查效率与诊疗质量,团队自主研发ROP筛查云平台,实现图像共享、远程阅片及智能会诊,为高危患儿及时转诊提供绿色通道,成功救治大量重症患儿,显著提升了筛查质量与区域协同能力,推动三级诊疗体系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平台已累计病例量达5万余例。该平台功能持续拓展,除ROP患儿以外,也应用于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视网膜母细胞瘤(RB),牵牛花综合征、视网膜劈裂及Coats病等常见小儿眼底病的筛查与诊疗工作,为更多患儿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支持。图4通讯作者:张国明深圳市眼科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  深圳市眼科医院儿童眼底病科首席专家,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眼底病科学科带头人,亚太视网膜协会(APPREA)成员、广东省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深圳市眼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深圳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深圳市特聘岗C类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涵盖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Scientific Data、EPMA Journal 等;主编及副主编眼科专著5部,参编专著8部,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奖励共9项。担任《中华眼底病杂志》、《眼科新进展》等期刊编委。图5 第一作者:赵欣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与深圳市眼科医院联合培养博士后  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要从事小儿和成人眼底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尤其专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常见小儿眼底病的智能诊疗技术及临床队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1项,深圳市医科院专项基金1项,深圳市科创委基金1项。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包括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ell Reports Medicine, JAMA Ophthalm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EPMA Journal等期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援非】“行李箱里的眼科医院” 深圳眼科医生带给赤几的489次光明 2025-07-25
  2025年6月30日,深圳市首批整建制援非医疗队——中国第33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载誉归国。△深圳援外医疗队结束19个月的援外工作,抵达广州白云机场  这支由深圳医疗单位组成的25人队伍,不仅完成了艰巨的医疗援助任务,更孕育并带回了意义深远的“爱与光明之旅”公益项目。  赤子之心医疗梦  家庭的支持成为远行的后盾  2023年,当援助赤道几内亚(以下简称赤几)的任务下达时,深圳市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谢洪彬毅然请缨。  曾在广西百色帮扶的经历,让他内心“治病救人”的信念更加强烈。加上出发前的集训,意味着长达两年半的分离,家里俩娃,最小的才4岁。  谢洪彬的夫人张媛展现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能代表国家去帮助其他地区,这种机会很难得。”  深圳市眼科医院主治医师王希振同样经历了内心的权衡。  “但家里人觉得这是荣誉,也是锻炼,最终支持我出去。”△出发前,深圳市眼科医院为两位医生举行欢送仪式  腾出行李箱放医疗设备  一万多公里跨越山海,未雨绸缪  援非并非仅凭一腔热血。  深知当地眼科设备匮乏,尤其是白内障高发却缺少先进仪器,谢洪彬与田怀谷队长积极协调。  在深圳市卫健委和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支持下,一台全新的超声乳化仪及大量手术器械、耗材、药品随队运往一万多公里外的赤几。  深圳市眼科医院组织队员学习器械清洗、消毒乃至简单维修,为应对当地后勤保障不足做足准备。  “后期显微镜灯泡坏了,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找当地技师修。”谢洪彬回忆道。△谢洪彬对照说明书维修眼科A超△王希振把报废的眼科显微镜维修后使用  抵达驻地后,现实的挑战扑面而来。  谢洪彬驻点赤几首都海岛马拉博,王希振则在赤几内陆地区的巴塔市。两地相隔600公里,交通主要靠不频繁的航班。  驻地环境艰苦,停水停电、蚊虫肆虐、疟疾艾滋病高发。但最核心的困难是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  当地紫外线强度高,白内障发病率居高不下,整个赤几没有能独立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本地医生。  粗略估计,全国5万白内障患者,每年仅不到100人有机会手术。△医疗队与上一批援外队员交接  带上手术设备走近患者  主动向赤几人民送去光明  两位队员意识到,仅靠驻点医院的常规门诊和手术远远不够。  他们萌生了开展大规模白内障公益手术项目——“爱与光明之旅”的想法:就是带上手术物资,走近患者身边,为他们免费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这一设想与医疗队一拍即合,并得到深圳市、广东省两级卫健委的大力支持。  然而,离开驻地去外地开展手术困难重重:协调、交通、物资转运皆是挑战。  转机出现在与赤几一家基金会的首次合作。  该基金会专注于医疗、教育和妇女儿童帮扶,对项目充满兴趣,他们将项目第一期选在首都马拉博开展。△首次与基金会合作开展“爱与光明”活动  “2024年6月5日第一期项目正式启动,希望能给赤几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首期由谢洪彬担任手术医生,并需要自主完成术前术后的准备、消毒工作。  “晚上视频时,赤几正是下午,经常看他下班后一边将手机立在旁边,一边洗刷消毒器械。”  张媛回忆,由于条件限制,还得靠高压锅消毒。s△术前术后的清洗、打包、消毒都得自己上  因为和当地妇产科等外科共用一个手术间,谢洪彬每周只有三个小时的手术时间。  当三周后30例公益复明手术成功完成,项目的显著效果赢得基金会高度认可。  项目模式迅速优化:基金会负责宣传、组织病人、交通及协调医院;中国医疗队提供核心技术与设备耗材。  一个由中国医疗队组成的高效协作小分队形成:队长田怀谷负责统筹协调,谢洪彬、王希振主刀筛查,检验科陈卓诚、陈泽衍医生负责术前传染病筛查,西班牙语翻译刘佳音、张智处理专业文书,儿科医生易梦兼任巡回护士协调器械和病人,其他队员也鼎力支持。  “行李箱里的眼科医院”  连结起中赤两国的光明纽带  第二期项目挺进拥有赤几全国80%人口、需求更大的内陆地区。  “每期项目开展前都需数月筹备,从蒙戈莫市到巴塔,大到手术设备,小到口罩,所有物资都需精确计算并多备20%,打包带上。”  谢洪彬表示,物资、耗材、设备全部打包要用到20多个行李箱,好在基金会提供的小飞机缓解了跨海运输压力。  筛查和手术日强度极高。清晨复查昨日患者,接着筛查新病人,延长两三个小时的手术时间已是日常。  每一期项目都是人头攒动,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快将备用的耗材消耗完。  剩下一些急需手术的患者,王希振会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  等物资到位,利用周末时间,申请使用驻点医院的手术室,为患者免费手术。  “这样能救助更多患者,既能在驻点医院为光明行筛选出亟需手术的患者提供治疗,还能确保术后患者得到有效监测与复查。”△谢洪彬医生为6岁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复查  最令人动容的是患者的反应:  ·96岁的老太太由女儿搀扶而来,术后第二天就能自己行走复查。  ·光明行最小的患者,是6岁的先天性白内障盲童,在医疗队克服全麻手术风险后重见光明,躲到妈妈身后羞涩张望。  ·更多患者术后热泪盈眶,感激不尽。  “白内障最大的特点是效果显著,很多患者重见光明后将直接改变他的人生甚至家庭。”谢洪彬感慨道。△医疗队小分队与患者合影  “爱与光明之旅”最终完成四期筛查2300余人次,免费白内障手术489例。从首期30例到后期单期超百例。  赤几基金会主席、中国驻赤大使等多次出席项目的开闭幕仪式,当地国家电视台全程报道。  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后,基金会向国家卫健委、广东省卫健委、深圳市政府及深圳市眼科医院均发来感谢信。△谢洪彬和王希振获得赤几政府颁发的赤几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授人以渔”与科研探索  接力让光明在赤几延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队积极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谢洪彬在马拉博带教当地医生显微操作,传授超声乳化技术,其中一名医生已被推荐至中国读眼科研究生。△谢洪彬带赤几医生开展眼科手术  在巴塔,王希振医生发现当地青光眼患者因经济困难无法持续用药。  他跑遍当地药房比价,设计经济用药方案,并主刀实施赤几首例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小梁切除术。  修复检查仪器后,他重点培训当地医生青光眼的诊断,推动治疗规范化与慢病管理。  同时还培训指导当地医生掌握独立开展眼科显微手术的技术。△王希振在赤几为患者进行眼科手术  工作之余,谢洪彬敏锐地发现按国内标准采购的人工晶体大量闲置,推测当地人眼轴参数可能与中国人不同。  为此,他牵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赤道几内亚致盲性眼病防治流行病学情况及防治策略研究,从公共卫生角度为当地防盲工作提供更大的助力。  后方无言的坚守  勋章背后的家国力量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后方支持。  两位医生对医院的支持感触颇深,深圳市眼科医院提供的后援力量,让他们骄傲又安心!△从国内分批运往赤几的医疗物资  剩下的物资除了国家的支持,还有来自当地各中资企业的捐赠。  “深圳是我们强大的后盾,省、市卫健委等各个部门的支持是我们做成这个项目的重要基础。”  同行的队友,在长达19个月的援外相处中,互相团结、理解,更是有了家的情怀。  而最坚实的后盾,是远方的家人。  “最重的手术箱里塞满器械,很多应该淘汰的器械都舍不得扔,小心修复后继续使用。”  张媛探亲时目睹丈夫的艰辛。  当谢洪彬抚摸着儿子的脸颊回忆起赤几孩子时,张媛知道,那些复明后感激涕零的瞬间,已深深烙印在丈夫的生命里。  “勋章的大半来自家人的支持。”王希振说。坚守,源于小家给予的心安。△深圳市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刘扩军(右一)和院长迟玮(左一)欢迎两位医生回国  深圳眼科医生,用仁心跨越山海,驱散黑暗,让“中国医生”的名字,在赤道几内亚成为光明的代名词。  中国第34批援赤几医疗队已接力踏上征程,这份爱与光明的旅程,仍在延续。
深眼医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 2025-07-12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表彰先进、鼓舞士气,激励广大党员真抓实干,挺膺担当,2025年7月1日下午在医院四楼多功能厅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共青团员及受表彰代表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庄重而温暖的红色之约。▲医院全体党员奏唱国歌  致敬援外勇士 掌声献给担当者  大会首先以最热烈的掌声和鲜花,欢迎深圳市眼科医院援非医疗队员谢洪彬、王希振同志载誉凯旋。白衣执甲、跨越山海,他们用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医疗工作者的国际担当。他们的凯旋,是献给党的生日最动人的礼物。▲援非医疗队员谢洪彬同志发言  重温初心使命 党旗辉映赤子心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刘扩军同志领誓下,全体与会党员面向鲜红党旗,高举右拳,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响彻会场,胸前的党员徽章与党旗交相辉映,彰显了党员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奋斗决心。  表彰先进树标杆 先锋引领促发展  大会庄严宣读了院党委表彰决定。一批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行政管理、服务群众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先进基层党支部和个人获颁荣誉。与会院领导分别为受到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十佳青年、优秀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十佳青年▲优秀志愿者  作风建设在路上 全面从严治党强根基  表彰会后,党委刘扩军书记以《锲而不舍抓实作风建设》为题,讲授专题党课。他紧密结合当前学习教育要求和医院发展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扎实的作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刘扩军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全院党员干部,要将党的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调查研究、少意气用事,多求真务实,少好高骛远,多落地实践、少华而不实;要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实践中永葆政治本色。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模范是触得到的力量。本次大会既是一次隆重的庆祝与表彰,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行动动员。站在新的起点,全院党员干部职工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将大会凝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自觉,为医院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圳市第六届预防近视作品征集活动颁奖!247份作品获奖 2025-06-29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视程度,增强科学用眼意识,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深圳市教育局联合指导,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主办的“第六届预防近视作品征集活动”圆满收官,并于6月28日在深圳市眼科医院举行颁奖典礼。  本次活动共评选出247份优秀作品,充分展现了深圳市青少年群体对视力健康的关注和积极行动。  多方参与,共襄盛会  出席本次颁奖典礼的嘉宾包括:深圳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黄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公共卫生与爱国卫生处二级调研员张亚飞,深圳市眼科医院副院长刘美洲,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眼保健科主任李琳玲,福田区健康教育所所长郑南,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健康与学校卫生所博士谌丁艳,以及来自深圳市眼科医院的李永浩主任、崔冬梅主任、杨卫华主任、李富荣主任和牟敬锋主任,和来自各获奖学校的学生、老师及家长代表等。  颁奖典礼由深圳市眼科医院公共卫生部负责人、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牟敬锋主任主持,并现场介绍活动组织与评选情况。他介绍道,自2019年启动首届“阳光活动”以来,作品征集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收到作品逾2万份,覆盖全市约800所学校,参与学生2万余人次,已成为深圳市集“美育+健康”于一体的重要健康教育品牌项目。  牟敬锋主任表示,本届活动共征集作品近3000份,内容涵盖绘画、诗词、黑板报等,经过专家评审与网络投票,最终评选出247份获奖作品、15个优秀组织学校、15个优秀组织班级及30名优秀指导老师。  用艺术传递健康理念,护眼意识从小树立  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出低龄化和高度化趋势,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控意识、推动全社会协同参与,是有效遏制近视率上升的关键。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以“预防近视”为主题,面向全市幼儿园儿童及中小学生,征集绘画、诗词和黑板报等形式的原创作品,旨在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眼健康的关注,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呵护孩子们的光明未来。  学生感悟:从创作中学会科学用眼  在活动现场,获奖学生代表表示:“参与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我对近视防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后也会更加注意自己的用眼习惯。”  深圳市眼科医院刘美洲副院长提醒广大青少年和家长: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定期开展视力检查,养成良好用眼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切实保护孩子们的视力健康。  “深圳模式”成效显著,持续推广至全国  作为深圳市唯一的公立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深圳市眼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眼科医学中心)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重点发展任务。自2019年起,医院牵头成立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构建“筛、防、控、诊、治”一体化智能防控平台,实现对全市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数字化管理和动态干预。  六年来,深圳累计完成近视筛查超2000万人次,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构建起“政府主导、医教协同、数据支撑”的“深圳模式”,并在全国多地推广复制。2024年,深圳市眼科医院被遴选为中国近视防控能力建设联盟(CAMP)骨干单位,标志着深圳市在近视防控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的成功举办,既是一次健康教育的创新尝试,也是深圳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未来,深圳将继续深化“医教融合+数智赋能”路径,推动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守护孩子们清晰明亮的眼睛。
11条记录,每页10条记录,当前第1